.:.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历史返寻味] 曹立仁:毁三观的中国近代史(连载完毕)
本頁主題: [历史返寻味] 曹立仁:毁三观的中国近代史(连载完毕)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要了解清国的士绅阶层,咱们先得说说科举制度。
        抛开中国科举考试的内容不说,科举制度本身,事实上中国真正值得夸口的文明制度。科举制度,在人类普遍还处于世袭阶层的时候,第一次为社会的下层家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通过公平的考试,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进入上层的机会。
        事实上,在今天的平民社会里,中国文明传统,对全人类最大的,最直接的贡献,应该就是科举制度啦。
        清国的科举制度,也就是继承的明朝的那一套,统编教材,官方办学。考试分为三级,必需要考上举人,或者更进一步,考上进士,才具备作官的资格。但是一但考取了秀才,那也就算有了功名啦,一样享有各种社会特权。比如免除徭役啦,又比如可以直接见县令啦,见县太爷也不需要下跪,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清国废除了明朝开创的对士人的体罚羞辱,在清国,只要考取了功名,免于刑罚哦。不要说官员不会再像在明朝那样被当众暴打羞辱,就算是秀才,也不能被体罚啦。要打秀才,得先报请上级机关,夺去功名,然后才能打,嘿嘿。
        清国的士绅阶层,就主要有这些有功名的人组成。清国时候的官员,不是终身待遇,退休了,国家就不管啦,就回原籍乡下,作乡绅。另一方面呢,清国的官府编制很小,大批考取举人的,那就只能候补着,要等有了空缺,才能够真的上任作官,在这个候补期,那也就只能在家乡作乡绅啦。
        清国的基层管理,就这些士绅阶层来运作。
        大家要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就是一个全民教育的时代,而在1800年时代的清国,教育,那还真是个高消费。如果硬要拿现代的学位去套的化,秀才,大致相当于现代大学毕业的学士吧。而举人,那就算硕士吧,进士,则是博士啦。
        今天所谓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当时的清国,都是由私塾来完成的。在私塾里教学的,就是秀才们。有的秀才,是自己开业,自己教学生,而有的秀才们,则是受雇于有钱人,或者是大家族,作为职业教师,教授学生。当然也包括教化劝诫乡亲们的纠纷啦,帮乡亲们写信写公文诉状啦,当时的百姓,普遍信服这些“知书达理”的文化人。
        上面说过,从明朝开始,书院被压制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学。官学又是怎么回事呢?遍布中国各地的文庙,那就是最基层的官学啦。中国传统,历来尊孔,各地都有文庙,小百姓所谓的“孔子庙”。文庙不仅是祭祀供奉孔子的地方,那更是学校,这就是所谓的“庙学”。同时也类似地方历史博物馆。俺们这里出过些啥大人物啦,有过那些贤人事迹啦,有过那些感人的孝子烈女啦,都记录在文庙里。
        士绅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运作维护文庙。社会基层的“正三观”工作,就在这里。那个乡出了个节妇,丧夫之后被逼着改嫁,抵死不从,宁愿自己吃苦,守寡到底。士绅老爷们不胜唏嘘,节妇啊,节妇啊,女人们的好榜样啊。上报上报,上级批准之后,就进文庙里的节孝祠啦。并且要立个贞洁牌坊,这才好女人的榜样啊。而且要写进地方志里哦。
        所谓的吃人的礼教,虽然起源于宋时候的理学,但是真正被固化,被推广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其实就是明朝的事情,在清国得到了继承。在礼教形成之前,妇女改嫁那些的,并没有啥社会压力的。有人作过统计,从周到五代,有记载的贞节烈女,不过92位,而宋朝,则有152人。到了明朝,那不得了啦,27141人,整个清国历史记录,则是9482位。其实清国已经放宽了啊,为所谓“守节”而自杀的妇女们,已经不怎么表彰啦。
        树榜样,立三观,这个工作很重要哦。
        当时没有网络,没有广播,也没有直达基层的国家学校体系,真正教育灌输小百姓们“三观”的,就是这个士绅阶层啦。
        除了教化百姓之外,士绅们还担当基层的行政管理工作。地方上兴修水利工程啦,铺设道路桥梁啦,照看孤儿寡妇啦,包括乡亲们之间的日常纠纷争斗那些的,都是士绅们在管理运行。
        从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开始,士绅们还多了个任务,组织地方上的乡勇民团,保境安民。日后鼎鼎有名的湘军,淮军,就是起源于这个传统。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1800年前的清国统治阶层。
        满人高高在上,中间阶层官员,则主要由汉臣组成。到县以下,则完全是依靠士绅阶层,进行基层自治。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3 12:18
TOP Posted: 01-22 16:52 #100樓 引用 | 點評
suibianqu


級別:俠客 ( 9 )
精華:1
發帖:71
威望:113 點
金錢:98334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0-03-24

好东西,先顶一下
TOP Posted: 01-22 17:20 #101樓 引用 | 點評
沉醉温柔乡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3326
威望:363 點
金錢:3725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3-08-11

感谢分享
TOP Posted: 01-22 18:57 #102樓 引用 | 點評
jan.31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9565
威望:1248 點
金錢:9654 USD
貢獻:11978 點
註冊:2011-06-06

不管怎么说先冲为敬
TOP Posted: 01-22 19:30 #103樓 引用 | 點評
拥有幸运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3566
威望:357 點
金錢:3853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2-04-09

感谢分享
TOP Posted: 01-22 19:58 #104樓 引用 | 點評
古龙长须鲸


級別:俠客 ( 9 )
發帖:2190
威望:220 點
金錢:8016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3-05-04

感谢分享
TOP Posted: 01-22 20:20 #105樓 引用 | 點評
操翻阴蒂


級別:禁止發言 ( 8 )
發帖:88
威望:78 點
金錢:1437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3-10-11

1024
TOP Posted: 01-22 20:21 #106樓 引用 | 點評
爱青春2018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7905
威望:721 點
金錢:86439 USD
貢獻:385 點
註冊:2018-02-25

牛牛
TOP Posted: 01-22 20:25 #107樓 引用 | 點評
新郎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1001
威望:99 點
金錢:90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09-08-16

额有没有完本的
TOP Posted: 01-22 22:39 #108樓 引用 | 點評
吾名木板屋


級別:俠客 ( 9 )
發帖:1407
威望:141 點
金錢:4324 USD
貢獻:5064 點
註冊:2012-11-11

感谢分享
TOP Posted: 01-22 22:53 #109樓 引用 | 點評
新郎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1001
威望:99 點
金錢:90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09-08-16

求完整版
TOP Posted: 01-22 23:01 #110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传统的中国历史教育,是唯物历史观教育。马克思根据他所观察,理解的欧洲历史,总结出一套历史观。整个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走向近现代的过程,他认为是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力量,战胜了所谓的封建地主阶级。这种历史观,连欧洲历史,都无法解释的通顺,更不要说用来解释中国历史啦。用阶级这种似是而非的社会概念,去解读中国历史和社会,是说不通滴。
        我们可以看到士绅阶层里,固然有有钱的地主,但是同样有靠教书谋生的秀才。当然,家里有钱的秀才,也不需要出来靠教书谋生啦,嘿嘿。另一方面,单是有钱的地主,也无法成为乡亲们信服的士绅。
        中国社会所谓“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最早的记载,是出自先秦的法家管仲。而真正形成,是在明清两朝,贯穿法家思想的“重本抑末”时代。
        社会民众对有功名的读书人,心存敬畏顺服,认为他们是“知书达理”的贤达。会读书的人,就是有本事的人,才是有本事的人,书读的越好,才干越大,这个传统,其实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甚至一个物理学博士跑出来说人类历史,说人类社会,说农业生产,小百姓都觉得,嗯嗯,大博士都说这么说了,应该就是这么回事啦。
        当年辛亥革命的时候,孙中山虽然没有完成过任何正规的博士学位学习,对外则到处宣称“孙逸仙博士”。甚至被人指出来之后,孙中山还要说,沦家是医生啦,医生的英文,和博士一样的啦。厕所里贴广告的那些医生,大家一般不承认是医生吧?在香港作医生,那是要考行医执照的啊,没有行医执照,那能算是医生么?孙中山医生,可从来没有获得任何的行医执照哦。嘿嘿。但是孙逸仙博士,依然必需要有“博士”头衔,因为这个“博士”,在当年的中国社会,那是相当的有含金量的哦。
        清国时的士人们,除了背诵四书五经,预备科举考试之外,都钻研些什么学问呢?
        传统的中国儒学学术,可以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研究方向。所谓大学,就是在明明德,那些春秋大义,道德义理的阐述和思考,宋明理学和心学,就是典型的大学之道。
        而在清国的学者们,则偏重于小学,所谓小学,就是音韵训诂考证这一类的学问。清朝的学术传统,一反宋明的空谈义理,转而走向“经世致用”,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重实用,重实证。清国的小学传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一直到民国时代的,陈独秀啦,王国维啦,包括胡适啦,都是继承的这个学术传统。红楼梦的版本真伪比较啦,孔乙己研究的回字的几个写法啦,论语的真正版本是啥样的啦,尚书到底是不是伪书啦,这些都属于小学的范畴。
        中国人常常就说,马尔萨斯啦,人口理论啦,如何如何的,事实上,乾隆年间的一个翰林,洪亮吉,早在1793年,就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增长不同步,早晚会出问题的。洪亮吉写出治平篇的年份,比马尔萨斯,还早了5年。
        民国的时候,有学者把清国的这个学术传统称作“朴学”,意思是“返朴归真”的学术路线。
        朴学形成于晚明,顾炎武那一代的学者就已经意识到宋明理学,心学,空谈形而上的问题,进而提出,以“实学”替代“理学”。顾炎武进而提出来,作学问的人,首先是要作一个正直的人,“礼义廉耻,谓之四维”。从此一生致力于历史典籍的考据。顾炎武先生也因此被认为是清国学术传统的鼻祖。
        清国朴学,或者说实学大兴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清初大兴文字狱。大家常说文字狱,文字狱是什么呢?文字狱其实就是因为人的思想言论,而定罪。古今中外,都有文字狱的历史。当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大家认为他的思想言论道德败坏,教坏年青人啊,就把他给杀了。当年的普鲁士,法国,比利时,都觉得马克思这个人,思想言论实在是太过道德败坏啊,也都要迫害他,驱逐他。幸亏有个国家叫英国,保障言论思想自由,马克思才有了容身之地。
        清国立国之初,那就忌讳有人散布反清思想言论,对思想学术工作,看的很紧哦,嘿嘿。出了明史案,南山集案,吕留良案等几个案子。
        乾隆皇帝当皇帝之后,宣称“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说是这么说,但是整个清朝,文字狱最盛的,就是乾隆年间。
        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埋头故纸堆里作考据,应该安全的多啦,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3 15:06 
TOP Posted: 01-23 00:12 #111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清国的文字狱,表面上的确是统一了思想,保障了皇权的稳固。但是当西方人的洋枪洋炮打开国门之后,问题就大了。
        体制内没人搞这些“思想”争鸣啊,就算是个别上层的官僚和皇帝们,看到了必需要变,必需要学洋人的,那也只能羞羞答答,伦家没有违背祖制啦,伦家,伦家是“中体西用”了啦。
        对于祖制传统是如何来的,能不能变,应该怎么变,这些体系性的讨论和争鸣,体制内的精英们,从来没有进行过。没人敢啊,嘿嘿。
        名不正,则言不顺嘛。导致的结果是,只能够走一步算一步,邯郸学步。
        这就是和日本明显的不通之处。从尊王攘夷,到大政奉还,到华夷变态,到脱亚入欧,日本国内,在迫于西方列强压力,结束闭关锁国之后,都曾经有过激烈而广泛的争鸣。明确了方向,大步伐接轨。
        清国败于日本,那当时,真是超乎地球人类最狂野的想象力啦,包括围观的西方列强。
        就算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清国的体制内,帝国的发展方向,思想体系,祖宗之制,到底应该如何变,真正的路线改怎么走,一直没有过真正的争鸣讨论。
        清国之亡,根本而言,是亡国在西方人带来的各种现代思想理念。因为清国体制内,根本没有发展出可以与之抗衡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文字狱造成的恶果啦。
        介绍完当时的官员和士绅阶层,我们得说说官员腐败问题,嘿嘿。
        清国官员的腐败,当然可以找出客观理由啦。首先,工资待遇太低,作官了,得维持相应的生活排场啊,开支自然要大。而且上面说过啦,清国的官员们,那都要自己花钱雇佣幕僚随从的,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一条,中国传统是宗亲传统,一个人有了地位钱财,那是要照顾接济本家的穷亲戚的啦。
        而且上面已经介绍过,考取举人进士,只是具备作官的资格。清国的官府体制小,大批的举人,只能那么候补着等有官位空缺。自然要想办法“运作”啦,你懂的。而且作个穷京官,拿工资,还是外派作地方官,收入天差地别。同样外派基层作官,去江南那些富庶的地方作官,和去那些贫瘠的地方做官,又是天差地别的收入。那只能是花钱运作打点啊。清国的官员,拜门生,孝敬馈送,那都是国家许可的哦,潜规则啦,你懂的,嘿嘿。
        大家只要看看以上几条,就该明白,无官不贪,那是必然的啦。首先要把本钱赚回来吧?至少的。规费啦,羡余啦,这些都是公开的潜规则,官场上也都接受的啦。
        清国的皇帝们,当然也意识到官员贪污的问题,也曾经下令禁止,甚至还提供了养廉银制度。但是地球人都知道,高薪是无法养廉的啦,谁会嫌钱多呢?只要有权力,官员们自然要运用。这些是人性。
        朱元璋之所以会设计出那么自以为精密的体制,甚至以酷刑虐杀的方法警示官员,根本的问题是在于,朱元璋缺乏皇朝体系的行政运行经验。他是从一个体制外的流民,开始的皇权争夺。而清国的立国皇帝,则不一样,在清国征服明国之前,他们已经是有行政体系的管理经验啦。知道一个体系运作的艰难和复杂,所以不会天真到以为靠酷刑和复杂的体制,能够约束官员的贪污行为。
        皇朝时代,从上往下的体制,决定了,贪污是无法从制度上得到有效的约束的。真正要抓贪污的,只有皇帝一个人,嘿嘿,但是他忙的过来么?
        贪污盛行的恶果之一,我们到时候会看到的,英国商人,那真就有的认为,林则徐是要“潜规则”啊,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3 17:56
TOP Posted: 01-23 09:29 #112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最臭名昭著的贪污案,就是1799年的和珅案啦,和珅到底捞了多少钱?其实真是一笔糊涂账,抛开估价方法那些不说,抄家时候的经办官吏们,上下其手,那也是免不了的啦,嘿嘿。
        民国的时候,有清国遗民感慨,和民国比起来,前清历代皇帝,对百姓恩准深厚啊。今天的人或许一听就觉得这是胡扯嘛。但是如果真的从对农民的负担压力来说,清国的历代皇帝,还真都作的不错。不论和民国比,还是和明朝比起来,清国时候的农民赋税负担,都是最低的。说句题外的哦,有兴趣的乡亲们可以去了解一下,关于中国历代农民负担的问题,有研究的学者很多的,结论是,清国农民的负担,比新中国都低的多哦。多年前,曾经在新华文摘上,看过前副总理田纪云作的研究报告,他的结论,也是这样的,嘿嘿。至少在他作那个研究报告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农民赋税负担,是比清朝重的。我是在许多年前看的,记忆里,应该是2004年,或者之前2003年的某一期新华文摘。
        清国建国之初,采取的是修养生息的国策,康熙皇帝的时候,出了个政策,叫“永不加赋”。意思是说呢,以康熙五十年统计的人口为征税标准,以后再生的娃,不征税啦。
        这政策看着是挺好的,是挺照顾百姓的,但是问题其实很大的。首先是国库收入马上就下降啦,国家快破产啦。而且仔细一想,这政策其实存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把每户的人口数给固定了,那么穷人家的娃,要少了,怎么办?那不还得算人头么?真正能猛生娃,多生娃的,养的起娃的,在那个年代,那其实是有钱人家啊。雍正皇帝年间,把这个政策给改了,改成摊丁入亩,按土地为标准收税。这个更改,是真真的实惠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穷人小百姓,而国家的收入也增长了。
        从明朝末年的时候,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那些高产作物,通过当时西班牙的殖民地吕宋,传入中国,被广泛推广。清国人口,到18世纪末,已经超过了3亿。
        到18世纪末的时候,清国的每年中央国库收入,一般是在四千万两白银,其中地税收入占75%,关税那些的收入占10%,另有15%来自于国家垄断行业,主要是盐业垄断。
        请记住这个收入构成哦,我们到鸦片战争之后,会看到关税收入,如何成为清国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的。简单剧透一下,清国对农民的征收和摊派,历来节制,就算到后来被外国打的稀里哗啦,也尽量克制对农民的摊派。而是另开财源,通过收商业税,收关税,来弥补国库亏空。就这一点不同,导致了清国末年,内外交困的时候,也没有出现明朝末年那种饥民遍地的惨烈场景。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清国的法律制度的特点。
        中国的法律传统,是法家的思想,法律的出发点,是在于确立保障统治者的权威,通过酷刑起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这是和现代的法治思想,完全相反的思路。现代的法律思想,是从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作为出发点,规范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权力不被侵犯,从而达到一个法治社会。
        中国的法家传统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甚至到20世纪的80年代,还存在有拿犯人游街示众的行为。清国时代,更是如此啦。
        另一个特点,则是司法和执法机关,是同一个人。其实应该是警察,法官,公诉人,陪审团的角色,都是知县大人一个人包办啦,嘿嘿。
        第三个特点呢,则是刑讯逼供,招不招?不招?来人哪,给我打。屈打成招,那当然不可避免啦。
        除了这些之外呢,法家思想里,又融合了明清礼教的伦理思想,君子小人啦,三纲五常啦,那些个的内容。有这么一个案子啊,刑部驳斥了原来巡抚的判决。这案子是怎么回事呢?一个儿子不孝,居然辱骂他的父亲。他父亲就找人把那个忤逆的儿子给活埋了。巡抚判这个父亲得打板子,受惩罚,毕竟是一条人命嘛。可是刑部驳回了这个判决,这儿子忤逆啊,当死啊,他爹作的没错,应该无罪释放。
        一方面,案子多,记录在案啊,显得知县老爷对地方上治理的不好啊,知县老爷当然不高兴。另一方面,百姓也怕见官老爷,去了就得挨打嘛。所以通常来说,民间要是有纠纷争执,那就是找当地的士绅们,根据大清律例,结合当地的民俗传统,仲裁解决。
        百姓怕见官,怕打官司,这是当时清国的状况。
        简介完法律,该说说军事啦。
        清国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自然是八旗军啦,到18世纪末,八旗兵共有二十多万的军力。其中的上三旗,是精锐中的精锐,主要负责拱卫京师。剩下的八旗军,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的重要城市,或者战略要地。上面说过,八旗是个军户制度,驻防各地的八旗部队,其实是拖家带口的啦。各城市里都有他们居住的“满城”,其实就是八旗军的兵营。到了18世纪末的时候,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明显不如当初啦。安逸了太久啦,在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战和大小和卓之战的时候,参战的八旗军,战斗力还比不上绿营军啦。
        八旗之下,是绿营军。绿营的起源,是明国归降的军队,基本也沿袭明国的军制。清国的绿营军,大致有六十来万。
        到十八世纪末期的时候,清国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开始下降啦。乾隆年间,附属国越南发生内战,清军入侵越南,试图扶植黎氏王朝复辟,结果居然被越南打的大败,被迫承认越南阮氏王朝的合法性。这可是自建国以来,清国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罕见的大败仗。
        乡亲们记住哦,八旗和绿营,他们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国的主力国防军队。剧透一下哦,鸦片战争中,真正作战最勇猛而且战功最卓著的,是一个满人将领率领的八旗军哦。
        最基层的,则是士绅们组织领导的各地民团乡勇。他们在日后,会发展成为清国的战斗主力。
        再接下来,俺们看看在1800年的时候,清国的小百姓的情况。
        整个的中国历史,可以说都是帝王将相的故事,亿万底层的小百姓的生活状况,有人记录么?有人讲述么?既然要毁三观嘛,当然要讲讲俺们小百姓的日子,在1800年的时候,大致是个啥状况啦。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4 13:39
TOP Posted: 01-23 10:18 #113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理论上,科举选士的制度,给了亿万农民的孩子们,一条通过考试能够作官,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是在现实里,那毕竟是一条机会渺茫的出路。全中国,当时三亿多人口,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取举人的,也不过四万来人。对于绝大多数不是那么富庶的农村家庭来说,那的确是一条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因此真的能够有意识地鼓励,支持孩子们通过科举考试而谋出路的家庭,其实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人,是文盲。
        中国传统宗亲社会所追求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三妻四妾,儿孙满堂,那其实只是有钱人才可能维持的,所以叫“大户人家”。我们还是看看一个普通的中等人家的情况吧,那才是当时小百姓的生活嘛。
        旧中国有种说法,说女儿是赔钱货。那其实只是大户人家的情况,男方要提亲,下聘礼。女方则要提供大笔的陪嫁,有条件的,还要包括使唤丫头那些的仆从哦,免得女儿嫁过去之后,被夫家欺负,受委屈。这个传统,其实东方西方都一样的啦。欧洲人,印度人,日本人,那都是这样的传统。但是这其实只是大户人家的传统。
        普通的小户人家,门当户对,就是男方下个聘礼,能娶的起一个媳妇,那就很不错啦,那还指望什么陪嫁啊,大家不都是小户人家么。女人的地位自然的低下,如果女人娘家的势力又弱,那就更可怜啦。
        一夫一妻的小户人家,一般生养两三个娃,一个正常的小户人家,一般就是五口人家。
        这里或许有亲会质疑啦,当时不是没有计划生育么?怎么才三个娃?
        生的起,也得养的起啊,亲们。局限于当时的卫生医疗和饮食条件,农村的夭折率是非常高的。而且还有一个今天后人看起来可怕的传统,把生下来的婴儿溺死,或者抛弃。
        还有一种可能的出路,那就是卖掉。卖给大户人家作丫鬟仆人,这算是个比较好的归宿啦。更常见的是,是卖给那些到处巡游表演的戏班,杂技班那些的,当然也有卖给妓院的。
        现代化之后的中国,取消了行业歧视和偏见。这明星啦,那表演艺术家啦,社会地位不但不低,还可能尊崇呢。但是在旧中国的民间传统里,优伶和娼妓一样,属于下九流,社会里的“贱民”。
        五口之家的小户人家,有多少耕地呢?一般来说,一户人家拥有的耕地从十来亩到二十来亩之间,因地区而有所不同,地少人多的南方,显然小户人家拥有的耕地就少啦。当时虽然已经广泛推广引种了玉米,马铃薯,番薯那些美洲农作物,但是人口也增长到空前的三亿多啦,到鸦片战争前,更是达到四亿国民。对于广大小百姓而言,食物问题,是显然存在的。
        日后中国形成的饮食文化,其实都是起源于明清。在宋朝以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还是和明清的时代,有很大不同的啦。
        其中有几大显著不同,1. 宋时候还是分餐制盛行的。也就是和西方人一样,大家从菜盘子里,把自己要吃的,分到自己的餐具里。2. 宋之前的人,口味清淡,而且还崇尚“鲜”。也就是生吃哦,嘿嘿,追求食材的原本美味。看看今天日本的饮食传统,其实就能大致理解啦。3. 燕窝啦,鱼翅啦,老蛇啦,老鼠啦,丰富多彩的中国美食,其实就是开始于明清。
        明清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形成,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食物短缺。首先是重口味,这样就不会那么挑剔食材的新鲜程度啦。其次是食材多样化,啥都拿来吃,而且不浪费哦,吃的一干二净。久而久之,也就在此基础上,衍伸出美食文化啦,有的反而成为了名贵食物呢。
        乡亲们可以仔细去观察哦,出产丰富的北方和东北,食材就没那么丰富多彩,而且食物也浪费哦,内脏啦,鸡爪啦,在传统上,是直接抛弃的。食材丰富多彩的,明清的美食文化,那就是形成于地多人少的南方。
        其实西方也一样哦。法国意大利这样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又大的,就会形成食材丰富的美食文化,鹅掌啦,动物的血啦,蜗牛啦,青蛙啦,都会拿来吃。而象美国这样,地广人稀的,那就挑食啊,那就浪费啊,甚至鱼头鱼尾巴,直接就拿刀给剁了,丢垃圾里,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4 15:40 
TOP Posted: 01-23 14:44 #114樓 引用 | 點評
四的五次方


級別:俠客 ( 9 )
發帖:1516
威望:154 點
金錢:7605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6-07-20

楼主请继续
TOP Posted: 01-23 14:52 #115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食物的短缺,生活卫生习惯和医疗条件的局限,造成了,清国的时候,小百姓的寿命其实是很低的。关于18世纪时,清国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估计没有人可以说的准确。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保存下来的当时的户籍资料,了解到一些。
        在沈阳郊外,当年有个村子,叫“道义”,这名字起的,还挺有文化的,嘿嘿。
        道义村在1792年出生了968个男婴儿,我们可以追踪他们的生命轨迹。户籍资料显示,当年出生的男婴儿里,三分之一的男婴儿,在第一年夭折,剩下的一半,没有活到二十岁,也夭折了。整个村的平均寿命,是32岁,其中有4%的人,活过了65岁。
        这个户籍资料里还有几点是很有趣的,或者说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首先,产妇们的年龄构成,比较不合伙常理,87个婴儿的母亲年龄是在15-19岁之间,而生育的明显高峰出现20-24岁(226个)和25-29(255个),从女性的生理生育条件来看,这一点显然不太正常。对这个异常现象,存在可能的解释只有两点,一,当时的人有意识地在刚成家,经济状况不成熟的时候,采取有效的避孕手段。二,有的新生婴儿,被处理掉了,只有87个男婴儿被报上了户籍。
        第二,成年男女比例来说,女人比男人稍微要多些。但是,有20%的男人,是终身没有媳妇的。而所有的适婚女人,要么是有丈夫的,要么是丧夫的寡妇。我们可以从此推理出来,有条件的男人,拥有不只一个一个妻子,或者说妾。而有20%的男人,则是一辈子都娶不起一个媳妇的,他们组织不起自己的家庭,自然也就不是“小户”啦,而是赤贫阶层。
        清国时的小百姓,其实那是相当的迷信的啦。真正和小百姓生活接触的多的,那其实真还不是佛教。佛教是要有庙的,有庙必需是要有专业人士营运的,那就是和尚这些职业化人士啦。这导致了,首先,庙的成本高。要维持一个庙的运作,那至少的,这庙得有一定的庙产,土地。所以佛教寺庙并不普及。其次的,职业人士,接触的,当然主要是“施主”啦。一个泥腿子,拿的出多少香火钱?咱真没有指责和尚们嫌贫爱富啊,但是不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交流的语言层次来说,常去和尚庙的,那还真不是小百姓。
        真正遍布清国乡间的,是道教为主,融合了佛教,儒学,和民间迷信的民间道教。龙王爷啦,土地爷啦,关二爷啦,一口枯井啦,一棵参天古树啦,当然也会当地民间流传的大人物,还可能会据说在当地常显神通的各种精灵鬼怪哦。村口上,搭个小庙,就可以啦。再简单的,树里面立个佛龛位,外面搭上些护篷,就可以啦,倍儿亲民。经济实惠,小百姓们都说好。嘿嘿。
        真正日常和乡村小百姓接触多的宗教人士,其实是各地游走的道士为主。看病啦,赶鬼驱邪啦,这些都算道士们的专业。
        上面说过,士绅阶层,负责管理和教化小百姓,正三观。除此之外,小百姓接受三观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那就是看大戏。评话说书,那主要是在城镇里。去乡下,为小百姓科普历史知识,正三观的,其实是各个戏班。
        有钱人家有大喜事啦,那会花钱请个戏班来,和乡亲们同乐,那才显得排场体面嘛。
        另一方面,就是各种宗教场合啦。乡亲们靠天吃饭啦,那当然得孝敬各路神仙,求个风调雨顺。由大户挑头,村里各家人凑份子,请戏班来,唱大戏给龙王老爷听,龙王老爷高兴了,今年就降雨啦。出钱的乡亲们,跟在旁边蹭个戏看,龙王老爷,土地公公,应该也不会生气的啦,嘿嘿。
        为俺们草根小百姓服务的各戏班,那当然是下里巴人啦。表演的内容好玩,而且教育的三观,也很好哦,要忠诚啦,要有孝心啦,还有常见的,要知恩图报啦,忘恩负义不得好报啦。。。这些观念,就这么得到推广教育啦。
        所以明清兴起的戏班,那真就是俺们下里巴人的娱乐活动。演唱的方法朴素而热闹,演出的内容,小百姓听的懂的,而且喜闻乐见的三观教育,真没什么少儿不宜不健康的内容哦,嘿嘿。
        清国的士人们,要么去青楼玩风雅啦,那叫“名士风流”,真要听戏,那就是昆曲那些个,依依呀呀的唱戏。而且内容很不健康哦,常有的是小尼姑思春啦,书生翻墙和小姐私通啦,那些个的。所以五四的时候批判孔教,表面上的道貌岸然,一肚子的男盗女娼,那其实还真有他们的道理哦。东方人士人的审美情趣,其实是暧昧的,就是那么遮遮掩掩的意淫。
        京剧这些下里巴人的玩意儿被拔高,并且到最后,融入了昆曲的许多元素的题材,是清国的事情。满人普遍文化层次低嘛,你懂的,嘿嘿,审美情趣,那当然就这样啦。比如慈禧太后,她受的教育,和一个村妇,其实还真就差不多。另一方面哦,满人的祖制,不可以嫖娼的。当初祖制严格啊,一般满人也不敢太放肆。那么就改玩表演艺术家吧,捧戏子。同性恋在中国传统里,其实一直存在,是上层人士的一个玩意,那叫“癖”。后面的,不解释啦,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5 08:50
TOP Posted: 01-23 15:07 #116樓 引用 | 點評
发条橙大大大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340
威望:50 點
金錢:50108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4-12-26

"就说圆明园那几个洋水龙头,前二年还拍卖出个天价。大家想想看啊,英法联军抢圆明园,满园子的皇家财宝,会看的上这几个仿造的洋水龙头?费那个功夫挖水龙头,这洋匪徒,那该有多傻啊?那十有八九是圆明园荒废之后,后来的中国人给卖出去的,卖出去到国外也就是个摆设,不值个三瓜俩枣的。现在倒好,大几千万卖给中国人,为啥?可不就是根深蒂固的怨妇心态作怪嘛。还真就是便宜了那些洋人,嘿嘿。"看到这里就看不下去了,典型的没有证据就来胡说八道,前面更多的是以偏概全,如果真的全胖西化了,那么在影响你生活的儒家文化以及各种习俗那也应该没有了才对,但是这些传统一直保留并继承下来,这一点便可以击溃原作者的论点。


點評

    TOP Posted: 01-23 15:31 #117樓 引用 | 點評
    黑河水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0667
    威望:1091 點
    金錢:9742797 USD
    貢獻:364 點
    註冊:2011-06-06

    学习中
    TOP Posted: 01-23 15:34 #118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我们上面说过,事实在管理基层的,是当地的士绅阶层,士绅老爷们,当然有所谓的土豪劣绅,不讲理欺压小百姓的个别现象。但是,毕竟是有着儒家思想的教育灌输,他们主观上还是有着基本的是非廉耻观念的约束。客观上,清国的基层社会,和以前一样,是个宗亲社会。大家基本都是世代的同宗而出,毕竟有这方面的顾忌和考虑。而不同宗亲之间,也会有着牵制。要乡里人都认为“德高望重”,才能服众吗。更况且,还有官府的约束。
            官府和士绅,两股互相制约的势力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任何一方,都不至于太过的肆无忌惮。所以在太平年间,没有兵荒马乱,社会秩序破裂的话,小百姓,倒也真不应该算上“水深火热”之中。
            还有一个许多人的误区,认为中国的广大农民保守固执守旧。事实上,广大农民,可以说愚昧,因为缺乏教化,缺乏见识,但是他们倒真不保守固执。反而是经过比较系统的教育灌输的,脑子里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思维习惯和价值标准的士人们,才是真正保守守旧的。除非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能够真正的有勇气,理性地去看待思考新概念,新事物,并对自己已形成的观念体系进行反思。这样的人,比较是少数,是所谓的“洞察”者。
            而广大农民,本无所谓教化,你要跟他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之法是什摸?农民缺乏的,只是接触的机会,被启蒙,被教化的机会。我们在后面会看到,最初接受西方思想,西方事物的,那还真就是这些农民更容易的多。他们没有固化的思维包袱,看到洋玩意好,那就喜欢啦。看到洋学堂免费,那就送娃去上学吧。听到洋教士说的道理,听着有道理哦,比菩萨灵哦,那就信洋教吧。也包括洪秀全这些,落第秀才,底层边缘文人。基本而言,越接近社会底层,传统教育的包袱越轻,思维没有被固化,越容易接受新的概念。
            明清的士农工商社会划分,虽然把工匠和商人排在底层,但是事实上,主要生活在城镇里的工商阶层的日子,整体而言,还是比亿万农民要好的。各行业的工匠手艺人,经营着制鞋啦,打金饰啦,作家具啦各种小买卖。一般也都是学徒制度,学徒跟着师傅学习到出师了,就可以自立门户,开始自己的小买卖。各行业都自发形成各自的行会,一方面对内定行规,仲裁排解同行之间的纠纷,当然如果有官府摊派的事项,也负责向行会里的成员们收取款项。另一方面,也代表整个行会,和官府交涉,争取维护行业的利益。
            商人们的范围就广啦,从在走村串巷的小商贩,到百万身家的大商人,都属于商人。他们一样也有各自的商会,基本职能和工匠们的行会大致相同。此外,在治安不好的长途商路上,商人们还会组织起商团武装,保障商队的安全。
            行会和商会,也是民间娱乐的主要组织者。和乡下一样,到了重要的宗教节日啦,传统的民间节日啦,各行业的守护神仙的纪念日啦,那些的,行会和商会,也就会张罗组织庆典和各种娱乐。
            但是1800年前的清国商人阶层,不要说和欧洲中世纪作比较,就算和日本和印度的商人相比,力量都弱的多,从来没有形成过自己相对独立的势力。所谓的“商人自治”城市,更是从来没有在明清两朝出现过。
            传统中国历史教育的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那真的是非常牵强附会。
            首先,中国自从封建制度废除之后,皇权独大,而且越来越大。根本没有形成契约精神的传统,缺乏权力保障的商人们,如何可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又如何?富到可敌国了,皇帝就该收拾啦,嘿嘿。
            其次,重本抑末的国策和社会制度,决定了,有钱的商人,也希望能够通过买地成为地主,进而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考取功名,一改门风,光宗耀祖。这种社会价值观下,如何可能有什么资本主义发展?
            其实在欧洲也是一样的啊。中世纪天主教独大的时代,有钱人过天国比骆驼过针眼还难。这是社会价值观,在当时,作买卖的,那不就是犹太人么?犹太人是当时的贱民,只能作贱业啊。高富帅们,要么作猛男,作骑士,建功立业,成为封建贵族,成为信仰的守护者。要么进教会,成为信仰的宣导者。怎么可能去作买卖嘛?
            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是新教伦理的产物,荷兰英国北欧这些新教地区,以积累财富为荣的价值观,导致了资本主义,股份制度公司的兴起和发展。
            上面大致介绍了1800年前的清国社会概况,接下来,说说当时的地下社会。
            清国的地下社会,两大类,民间宗教,还有民间会党。咱们先说说民间会党势力。
            清国的民间会党,主要两条线,南北漕运一条线,东西长江一条线。沿着这两条线扩散蔓延。
            会党的真正欺压,是运输行业。还是那句话,清国是重本末的,运输行业的这些流动人口,船民啦,搬运工啦,和商人那些一样,那都是被制度和社会观念所歧视的。有钱的商人,可以巴结官府,那处境当然好的多。可是底层的搬运工,船民呢?被老板欺压,被官府压制,还被小百姓给鄙视,渐渐的,就形成了抱团互助,对抗欺压的社团。在那个法制不健全的时代,那就是最原始的工会啦。
            沿着运河,从事漕运的船民走卒们,有着他们自己的“青帮”。青帮的创始人,传说是三个结义兄弟,其中一个还有秀才的功名哦。他们信奉当时的一个民间宗教,叫罗教。雍正年间,三兄弟揭皇榜,替朝廷解决漕运问题,创立青帮。青帮的创始人,有宗教背景,而且还真可能有秀才的功名哦,因为整个青帮的谱系传承明晰,辈分清楚。
            这是运河一线。沿长江一线呢,那就多元化啦,有各种区域型的社党。19世纪后期,形成比较大的规模。
            后来所谓“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说的就是这个。
            后来革命党发动群众啊,找到清帮,和各地的帮会,开始科普啦,亲,反清复明哦,倍儿有面子哦,家国大义哦。那革命党有文化啊,三言两语的,社党领袖们就有觉悟啦。嗯嗯,反清复明,反清复明。反清复明了,俺作大元帅哦。然后就开始山寨历史啦,青帮都被搞成反清复明的啦,嘿嘿。长江沿线的哥老会那些的,都被扯上天地会洪帮啦,都是有着反清复明光荣传统的啦。其实那些都是后人的附会。这些所谓的洪门分支,后世编造的谱系,都相互对不上,那只能来一句“洪门一大片”啦。这段历史,到孙中山黄兴发动革命的时候,会再细说。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5 14:18
    TOP Posted: 01-23 17:45 #119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真正会挑头造反,会喊出反清口号的,其实是民间的宗教组织。
            中国历史上,主流的宗教,就是佛教,道教,明清以后,又多了一个伊斯兰教。
            佛教和道教,类似后来西方传入的基督教新教,是相当自由开放的宗教,根据对经典的不同解读,会衍伸出许多多不同的宗派分支。
            一个边缘的文化人,懂些佛教,懂些道教,再一融合,再一些演绎解读,一个新的宗派,就形成啦。如果还有些法术技能,这就行成了民间宗教领袖啦。佛教里的一个旁支,白莲教,就属于这类情况。白莲教起源于宋朝,因为允许鼓励小百姓在自己家里收门徒传佛法,和传统主流的佛教,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也就是说,白莲教无所谓“僧俗”之分。历朝历代的官府,都对白莲教比较忌惮,也一直有压制。
            到了清国的时候,白莲教出现了多种分支,到底有多少流派,后人都无法准确估计,只能大致地说,有一百多个分支吧。
            乾隆年间,河南,湖北,安徽,江西一带的穷人,大批拥入地广人稀的四川湖北一带谋生。这些人,就是所谓“流民”。流民其实处境是可怜无助的,一方面被当地人欺负排挤,另一方面,脱离了原籍的士绅阶层的管理约束,也就失去了能替他们出头说话的代言势力。在这个庞大的脱离了原有乡村秩序的流民社会里,白莲教就迅速盛传起来。
            到1796年,白莲教就造反啦。旧的中国历史讲述,叫作“川楚教乱”。清国绿营军和八旗军的腐败,在川楚教乱中,就已经暴露出来。清国调动了十六省数十万军队,都不剿灭叛乱。最后是靠民间乡勇团练的力量,到1804年,才镇压了这场叛乱。
            从此,清国官府开始追捕镇压民间各地的白莲教教众,包括日后的义和团,一面杀洋教,另一方面,义和团就抓白莲教杀。
            乡亲们必须明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清国政府对百姓的控制,是必然有局限的。那会儿也没有卫星啊,也没有摄像头啊。尤其是在偏远的乡村,民间宗教,一直是有着生存的空间的。
            传统的历史讲述里,对中国历史的皇朝变更,有这样一种总结规律,土地兼并,导致流民增多,导致流民起义,导致皇朝灭亡。
            这种总结,其实是非常牵强的。流民,农民起义的力量,上面已经说过,其实是被夸大了。流民造反能够成功的,都是因为体制外有庞大的知识精英阶层。唯一的一次流民造反成功,建立新皇朝的,只有明朝。
            另一方面,这种总结里,没有去陈述其推论的思考前提,就是皇朝是能够被更替的。日本的天皇,欧洲各国的君王,同样经历千年的内乱,为什么就没有被推翻取代?中国历史的特色是,从秦开始,中国人不看重大义名分,不看重血统。能者为王,胜者为王。名义上,皇帝是天子,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天子。这是这个推论的预设前提。
    第三个地方,土地兼并,出现流民,难道流民就一定生活交困没有活路么?看看宋朝嘛。失去土地的流民,不见得真的就是死路一条,被迫铤而走险。
            清国继承了明朝的户籍和保甲制度,但是又有了改良。一方面,清国废弃了明朝的民户,匠户,军户的世袭制度,允许小百姓可以转变职业。另一方面,摊丁入亩政策之后,对脱籍的流民,并没有严酷的追捕,官府是默许听认流民外出找出路的。
            失地的流民,可以去无主的土地垦荒。也可以改行嘛,作学徒学手艺,或者去作运输工,从事服务行业。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至少到1800年的时候,清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崩溃迹象,甚至一直到清国灭亡,都没有出现遍地流离失所的流民饥民。
            简单介绍完1800年的清国内部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对外的交往。
            现代的世界体系,是西方人开创的,清国是被迫给拉进去的。所以如果按现代的标准去看,清国是不存在,清国连外交部都没有,根本不存在基于主权平等前提的对外平等外交。
            清国有一套自己的世界体系,外交体系。简单的说,在这个世界体系里,清国是中国,是整个体系的中心,是至高无上的tian朝,清国之外,就是土夷洋夷这夷那夷,各种夷。

            友情预报哦,今天争取把朝贡体系,鸦片贸易,马尔噶尼来华,和欧洲思想界对中国的先恭后倨,都写完。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0:06
    TOP Posted: 01-23 17:54 #120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清国的世界体系,或者说国际关系,叫tian朝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再简单回归一下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原王国向外扩张侵略殖民的历史。中间当然也有被侵略,被征服的历史。嘿嘿。在这个过程中,各族大团结啦,自愿的,被迫的通婚都有的啦。包括生活习俗,也在相互影响中演变。比如胡椅,慢慢就被大家接受啦,大家都觉得坐椅子比坐地上舒服,嘿嘿。
            整体而言,中原王朝一直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压力,而向南的征服扩张殖民则比较顺利。汉的时候,基本征服百越。东汉末年,中原大乱,中原世家南迁,基本殖民江南成功。唐的末年,天下又大乱,中原世家大举再次难逃,这一次,基本是殖民同化了福建。福建的地方土语里,丈夫叫“唐夫”,妻子叫“老妈”,民俗传说里,就有讲述着这个过程的。当年闽王王审之入闽,灭绝土著男人,所以丈夫都是唐人,称“唐夫”。而年少貌美的当地土著女子当然归高富帅啦,你懂的。分配给兵丁的,大多是岁数大的女人,所以妻子叫“老妈”。宋朝的时候,北方又一次大乱,这一次,浙江福建已经很多早先来自北方的移民啦,南下的中原移民,主要是占据了广东广西。
            台湾的学者,把台湾土语,也就是福建土话,称作“河洛语”,其实是相当的准确的。台语,或者说福建土话,就起源于唐时代的中原地区。
            历代中原王朝的征服,不一定都能持久,越南,朝鲜,包括西域,都是曾经征服过,由于当地的反叛,而又退回来的。
            对于难以完全征服征服的邻国,最初的时候,像汉朝,采取的是比较务实的态度。只要称臣,承担一定义务,比如打仗的时候要提供兵力啦,按时间要进贡啦,那么中原帝国,就接受啦,册封一个番王嘛。这其实是周天下的扩大版。中央集权的汉帝国,相当于封建社会的周天子的领土,而邻近的国家,则是各诸侯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进贡称臣就可以。
            到了明朝,就形成了“面子工程”啦,叫“厚来薄往”。就是说,来朝贡称臣哦,来嘛,来嘛,来就给厚赏哦,亲。进贡的属国,在名分上,是来进贡的,在实际上,是来赚钱的,嘿嘿。这也就是后来的tian朝朝贡体系。
            真正把洪武皇帝开创的朝贡体系推向顶峰的,是明朝的永乐皇帝。
            大家都知道,永乐皇帝,实际上是一个篡位者,造反夺取的皇位啊,偶尔有几个敢公开说真话的,像方孝孺这样的,虐杀之,诛十族之,大家就不敢说话啦。尧舜禹汤啊,圣上,奉命于天啊,圣上,嘿嘿。
            但是永乐皇帝毕竟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心虚啊。那就得万邦来朝,看看,这么多外国,都承认俺的正统性,合法性,俺正统吧?俺合法吧?
            于是乎有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八卦野史的说法,郑和下西洋,是去作密探,寻找传说中的建文皇帝。咱在这里,语气可以不太正经,但是,毕竟是讲述的真实历史,不能太八卦,嘿嘿,那些阴谋论的历史演义,还是不需要多说。永乐皇帝为啥派郑和下西洋?明史里说的很清楚,郑和下西洋,是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来朝贡称臣吧,亲,来了就赚钱哦。这叫利诱。不来?不来就打你哦,我这可带着大批陆海军哦。这叫威逼。万邦来朝的场面,就这么出来啦,65个小国家,威逼利诱之下,来明国朝贡。永乐皇帝倍儿有面子,这叫万邦来朝,四夷臣服。嘿嘿。
            到了清国入主中原,清国继承了这个朝贡体系。但是清国军力强盛啊,直接就征服了一批,别朝贡啦,归理藩院管吧。不能征服,或者说懒得征服的周边各国呢?那就在名分上臣服吧。前朝明国的朝贡国,得把明朝的册封文书交出来,换成清国的,这就算可以啦。这个完成之后,苏鲁苏丹那些,上赶着要来朝贡,清国说,海上多风险啊,出行需谨慎哦,您还是别来了啊。不仅是前明的朝贡国不让来了,连新收的臣属国哈萨克斯坦,布鲁特那些,也以路途险远为理由,不让他们来朝贡,来了清国得破费啊,嘿嘿。
            清国维持的朝贡国,就这么几个,尼泊尔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琉球,和朝鲜。
            清国继承了明朝的朝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清国是中国,清国皇帝是天下的共主。所有的外国,都是四夷,不论来不来朝贡。
            第一个对这个以中国为宗主国的朝贡体系发起挑战的,是东亚的日本。明朝的时候,日本的权臣,丰臣秀吉还曾经计划征服朝鲜,进而征服明国呢。明国和日本在朝鲜大战一场,后来丰臣秀吉病逝,日本也就败退出了朝鲜。日后日本发动的“大东亚圣战”,其实就是山寨版的tian朝朝贡体系,只是把中心,用日本替代了中国而已。
            第二个曾经要挑战这个体系的,是俄罗斯。原本在欧洲人看来,俄罗斯那也是没开化的落后地方,沙皇彼得的时候,搞了个全盘欧化,全面学习欧洲,慢慢的国力开始强盛起来。到1653年,沙皇还居然派人到清国来,要清国称臣进贡。俄罗斯要的,那是真进贡啊,亲们,不是明清这种“厚来薄往”的面子工程。清国当然不可能接受啦。两国到康熙年,那真就干起来啦,打了个不分上下,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又在1727年,签订了不连里奇条约。算是分清了两国的领土疆界,也算是确定了两国的平等地位。
            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其实也可以理解成,tian朝朝贡体系崩溃的历史,中国被纳入国际社会体系的历史。
            但是在1800年的时候,除了俄罗斯和日本这两个特例,清国还依然是朝贡体系中的宗主国,清国的皇帝,依旧以天下的共主自居。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9:41 
    TOP Posted: 01-23 18:13 #121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上面曾经说到,明朝洪武皇帝,开创闭关锁国制度,丝绸之路,从此断绝。洪武皇帝的闭关锁国,是完全的封闭,不仅不允许明国国民出洋经商,连所有的通商口岸都关闭啦。
            到永乐皇帝的时候,依旧严格执行海禁,但是开了几个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商人以进贡的名义,来作买卖。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清国,所有来作买卖的外国商人,名义上,都是来进贡的,嘿嘿。这个局面维持了一百来年,到嘉靖年间,严申海禁,又罢浙闽口岸。其后又有多次反复,口岸开开停停,直到万历年间,宁波和福州两个口岸才又被恢复。
            明朝的海禁令,导致了福建浙江沿海胆子大的船民,铤而走险,出海为寇,发展成为实力强大的武装走私商船队。所谓的倭寇,其实不论是首领,还是主要成员,都是明国人。他们以日本九州为补基地,当时正好是日本战国时期,走私集团招募了些丧失主家的日本浪人武士而已。
            郑成功就出身于日本平户,他的父亲郑芝龙,当年就是纵横海上的武装商船队首领。
            清国入关之后,延续闭关锁国政策。一直到康熙年间,才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到乾隆皇帝的时候,1757年,又把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全部给关闭了,只保留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后,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
            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清国的广州海关,并不归广东巡抚管辖,也不归礼部管理,而是属于中央的内务府管理。
            到这里,我们会看到,清国已经有三个涉外机构,理藩院,处理俄罗斯事务;礼部,处理各附属国的朝贡事务;而内务府下属的粤海关,则处理外国人的通商事务。清国把广州海关归内务府管理,其实也有些道理。除了赚些钱归皇帝作私房钱之外,替皇室采购些稀奇古怪的洋玩意儿,那才是保留粤海关的主要目的嘛。乾隆皇帝,根本不觉得,有必要和外国作什么买卖,清国这么大,啥不能生产啊?
            对于来作买卖,哦不对不对,应该说来广州进贡的外国买卖人,清国官府还有不少稀奇古怪的规定。其中包括洋夷不能带媳妇来,还包括洋夷不能雇佣清国国民,不能学习汉文,洋夷不能坐轿子。
            洋人不能学汉文,不能雇佣清国人,那么怎么交流作买卖啊?
            和洋夷作买卖的,是清国的公行。公行俗称十三行,是官府特许的和洋人作买卖的清国商人公会。所谓行,这洋行,那商行,其实就有些类似于今天说的公司。说是十三行,其实不一定是十三家,多的时候,曾经有过二十来家。这其中还出过当年的世界首富,怡和行的老板,伍秉鉴。乡亲们别光羡慕这些有垄断权的十三行老板们,他们中间,还真就又作买卖失败破产的。而且上面说过的,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其实是没有保障的。清国一直不加重农民的负担,如果缺钱怎么办?那就找商人摊派吧。日后的南京条约赔偿洋人的钱,伍老板就承担了一百万两银子。
            最初来广州作买卖的洋夷,主要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
            大家常听说东印度公司,啥意思啊?当年哥伦布到达新世界,他号称他已经到了印度啦,当时欧洲人还真信啊。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那些君王们,各种羡慕嫉妒恨啊。等大家搞明白,那其实不是亚洲的印度啊,可是地图上,印度群岛那些的地名都取好啦。改起来也麻烦啊,于是就把亚洲的印度,叫东印度。美洲那里的,叫西印度。
            其实当年瑞典啦,荷兰啦,英国啦,都有东印度公司,当然也有西印度公司。
            那这东印度公司又是啥情况?宗教改革以后兴起的基督教新教,不论是荷兰的卡尔文教派,还是英国的圣公会,都不说越穷越光荣啦,勤劳致富光荣哦,亲,不耽误进天国哦,亲们。新教欧洲各国资本主义事业迅速发展,自己一个人积累,那得积累到猴年马月啊?发股票发股票,集资作买卖。迅速聚集起社会资本,成立起大公司之后,向国王要特许状,专营某航路的买卖。这就是当年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乡亲们去看哦,都是新教国家的现象。
            这些东印度公司不仅有钱啊,而且组织起强大的武装,其实就和郑成功他爹一样,民间武装商团。只是他们合法,受各自国家的保护。如果遇到荷兰和英国宣战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遇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那就可以抢啊。合法的哦,不仅合本国的法律,而且合乎当年欧洲人的国际法。
            洋人这些民间武装商团,其实真的武力蛮强的,最早征服殖民统治印度的,那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郑成功在台湾赶跑的,那也不是荷兰王家军队,而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乡亲们注意啦,来广州作买卖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他们的首领,是大班,是东印度公司职员,而不是英国的官员。
            既然大家都是买卖人,那心态当然好啦,东印度公司对广州十三行,也算正常啊。虽然有清国种种古怪法令的局限,但是还是能赚到钱的嘛。英国商人们,其实挺高兴的,卖回欧洲就赚大钱啊。东印度公司主要采购的大宗商品,是茶叶,丝绸和陶瓷制品。而且买卖越作越大,真挺兴旺的。就单说茶叶吧,1725年的时候,东印度公司一年从清国采购四十万镑的茶叶,到了1800年,那买卖已经作到两千万镑啦。
            光说他们从清国买东西了,买卖人,总得有买有卖吧?还真不是哦,东印度公司能卖给十三行那些产品?洋布?洋毛线?玻璃球?钟表?除了皇上和偶尔一些大款图个新鲜,买些钟表玩玩,别的商品,没市场啊。清国百姓,还真不怎么稀罕那些洋布。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23:14
    TOP Posted: 01-23 18:13 #122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这会儿该轮到鸦片出场啦。
            本文是理性讲述真实的历史,一方面是要本着理性客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就是要讲述真实的历史,澄清一些有意或者无意的谎言。
            当年清国人关于洋夷,有着许多后人看来荒唐可笑的误解,咱们到鸦片战争的时候,会说到一些。
            这里要先澄清的,是关于鸦片的一个谣言,或者说谎言。当初不知道是谁说的,后来以讹传讹,腾传众口,甚至连当时的林则徐都深信不疑。这个谣言就是,英国是禁止本国国民吸食服用鸦片的,甚至有的版本的说,要绞死哦。传的有鼻子有眼的,就跟他真到过18世纪的英国看到过似的。
            事实上,一直到19世纪末期,英国不仅不禁止鸦片,而且各阶层还普遍吸食鸦片。上到乔治三世,四世这样的君王贵族,中间到者绅士百姓,下到妓女酒鬼,都有吸鸦片的,鸦片便宜啊。穷困家庭,甚至育婴堂孤儿院,都会去药房买鸦片成分的“婴儿镇静剂”,婴儿服用了,就不哭不闹啦,大人就省事啦。到不列颠帝国的巅峰时期,维多利亚时代,鸦片就像酒精和抽烟一样,是英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他们不怕鸦片毒害人体健康么?当时的英国医学界,还真不担心。西医其实也是有个演变的过程的啊,那在当年,放血治百病哦,鸦片治百病哦,那都是曾经的医学,嘿嘿。
            认识到吸食鸦片成瘾的危害性,那是后来的事情。其实相类似的例子,还有洋烟,也就是今天中国人抽的香烟。当初抽洋烟,那是文明时尚啊,不仅中国人这么觉得,教中国人抽洋烟的洋人自己也这么觉得。是要到1970,80年代,医学发展了,西方人才认识到抽烟的危害性。
            原产于印度泰国一带的鸦片,至少在宋朝的时候,就传入中国了。明朝的时候,暹罗进贡给明国皇帝的乌香,那就是鸦片。只是那时候,市面上鸦片少,价格高昂,只有极少数上层人士,皇帝啦,大官啦,或者富豪大款,才会有这个消费。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这是个市场规律。鸦片在清国社会的泛滥成灾,变成全社会各阶层的消费,也是有着一个一百多年的过程。1800年前,可以算是鸦片消费市场的形成阶段,井喷出现,是到了1830年之后。
            我们来看看英国销售给中国的鸦片树立,1729年,200箱鸦片销往中国市场;1750年,大约是600箱;1773年,1,000箱;到了1800年,是4,570箱。
            乡亲们看到这个加速度啦?
            清国朝廷,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最初在1729年,就下令禁止鸦片买卖了。第二道禁令,是出现在1780年,第三道禁令,是在1796年。随后开始频繁下令禁烟,到1839年,算上广东巡抚的禁令,清国官府,下了四十多道禁令,想要杜绝鸦片进口。
            鸦片屡禁不止,越禁越泛滥的事情,咱们到后面鸦片战争那一段再细说。咱们这里先说说洋商方面的表现。
            从技术上来说,一旦清国官府下了禁令,从此东印度公司再卖鸦片给中国商人,那就是违反清国法律啦。
            英美法律传统,看重的是程序法。其法律思想逻辑是,法律的最终目的是在于维护实质正义。然后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尽可能地保障程序正义,遵循程序正义,实质正义才能被真正的得到保障。哪怕有被坏人刁民钻了空子,也只能改变完善程序的定义,而不能破坏违背程序法传统。
            前些年有个典型的刁民钻空子的例子,白宫版金品梅的男主角,克林顿先森。被指控作伪证撒谎,那可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哦。克林顿先森慷慨激昂,从技术上说,口交不是真正的性交哦。俺当初在法庭上作证说俺没和她性交,没有说谎哦。还别说,这还真是个技术上的漏洞,检控官还真就不能再指控他作伪证。嘿嘿。还得说在法治社会,得精通法律哦。嘿嘿。
            东印度公司,一样是在技术上,保障自己不违反清国法律。技术上来说,东印度公司,严格遵循清国政府的禁令,从来没有卖鸦片给中国商人。
            那么多的,规模越来越大的鸦片走私买卖是怎么回事?
            东印度公司是卖给所谓的自由商人,也就是说,非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去印度买鸦片,买完了,您爱卖啥地方,那是您的自由哦。当然,还要友情提醒哦,遵守记得当地法律哦,亲。
            尤其是1784年之后,美国商人也跑到广州来作买卖了,这自由商人的队伍,就越发的庞大起来啦。
            东印度公司装作很傻很天真,不参与鸦片的走私交易。但是东印度公司真的是无辜的不知情者么?你信不信我不知道,我反正是不信的,嘿嘿。至少的,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大班,是和那些英国美国自由商人,厮混在一起的,他们在作些啥买卖,大班可能不知道么?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7 12:19
    TOP Posted: 01-23 18:24 #123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5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各国的自由商人逐利而来,在广州口岸作买卖,有正经合法的买卖,主要是采购茶叶丝绸瓷器那些的回去卖掉赚大利润,也有的是非法的走私买卖,卖鸦片。人多了,交往多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冲突也就出现了。
            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也可以理解成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历史,以东方文明传统在中国的完全崩溃解体而告终。最初洋人和清国之间的冲突,或者说不适应,其根源,都可以从文明冲突上去找。许多清国人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的事情,洋人们觉得吃不消。
            清国的各种古怪规定,洋商们倒真不觉得是太大的麻烦。明令禁止洋夷不能招娼,但是事实上,广州专作洋夷买卖的娼妓业,一直是公开的存在,当地人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咸水妹”。地方官府只要收了好处,对这些事情,那也是放任自流的。
            真正让洋商们觉得怨声最大的,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法律制度,二是官府的勒索敲诈。
            公行的中国买卖人,对官府官吏的种种勒索,那已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啦。洋人其实也有遇到自己本国的腐败官吏勒索的,但是没遇到过清国这样,费率说变就变,规费想收就收,像雾像雨又像风,说来就来,完全无章法可循。洋商们受刺激大啦,而且还居然投诉无门。
            再有一条,是连坐制度。前面说到,明朝洪武皇帝开创了基层民间管理的里甲连坐制度,那其实最早,是先秦时代,商鞅的创举。什么是保甲连坐呢?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说百姓们平日里要守望相助哦,要互相监督举报哦,别闹出事情哦。另一方面,一但出了事情,从上往下,层层问责。什么意思呢?咱们举个例子啊,十户人家是一甲,十甲组成一里。出了凶杀案了,凶手在逃。官府就找到里正,这可是你们这儿出的案子啊,你得负责把凶手给交出来。要是交不出来,那么你们全部就都是罪犯。里正再往下,找到保甲长,你得给我交出一个凶手哦,你要交不出来,那么你们这一甲十户人家,都算是罪犯哦。
            清国百姓习惯了这套管理模式,倒还真没有觉得水深火热。可是这帮子洋夷不一样啊,谁干的你抓谁啊去,抓不到凶手那是你失职无能嘛,要不要请阿拉英国的专家,福尔摩斯来帮忙?你抓不找凶手,把俺们全部人都当疑犯来治,这还有没有王法啦?啥?这就是大清国的王法?哦,那么这王法,还讲不讲天理啦?嘿嘿。
            当时因为法律制度,传统观念差异而导致的冲突很多,咱们说说两个案例。
            1754年,英国水手和法国水手在广州斗殴,一个英国水手被打死了。清国官府就说啦,法国夷商们,你们得把凶手给交出来,你们不交出来,所有法国夷商都不允许再来作买卖。迫于压力,法国人只好内部追查啊,最后还真把那个凶手给抓到了交给官府。这小子命大,正好赶上乾隆皇帝大赦天下,刚给抓起来,又给赦免释放了。
            1784年的时候,一艘英国商船,这是条所谓的自由商船,休斯女士号Lady Huhes,进港的时候放礼炮,其中一发礼炮不幸误伤了两个在岸上看热闹的清国小百姓,导致两条人命。英国船长说,他实在是查不清楚是那个水手放的那一炮。官府先是逮捕了船上的水手长,然后下令,所有夷商,都不得再作买卖啦,先把凶手交出来再说。英国船长这下进退为难啦,他就算不作买卖了,带船逃走,那水手长还被扣着哪。而且荷兰商人,法国商人,丹麦商人,那也都受牵连啊,大家伙都没买卖作啦。这时候一个新的夷出现,美国商船中国女皇号,瞧这名字起的,一看就不了解中国,嘿嘿。美国夷刚来啊,根本不了解清国国情,一问啥情况?啊?还有这事,啥话也别说啦,开打吧那就。各国夷商赶紧的把美国夷给劝说了,不能打啊,打的过打不过的另说,这一开打,买卖就没得作啦。最后的,英国船长被迫着糊里糊涂交出一个估计可能的疑犯,赎回了水手长。这个可怜的英夷,在1785年一月间,被绞死示众。
    另外一方面呢,夷商作买卖,许多地方,还真得不到清国法律的制度保障。
            比如说,法律规定,夷商不能在广州过冬,通商季节一过,都得离开广州。隔年再回来,有时候,十三行的买卖伙伴,那就破产蒸发啦。前一年预交的货款订金,怎么追讨啊?
            再比如啊,十三行的商人,其实口碑信誉真的是不错的,在洋夷那里。可是那也有有意无意的违约行为啊。有了冲突,怎么解决?怎么赔偿?就说茶叶啊,这茶叶的买卖越作越大,作到后面,就出邪乎事儿啦。茶叶不是按分量买卖的么?茶叶里掺泥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英国当时已经形成喝茶的生活习惯,社会各阶层都喝茶。为了解决这个茶叶掺土问题,当年的英国茶具,还真就开发出了高科技的过滤设备,嘿嘿。可是这算是违约啊,起了商业纠纷,官府也不管制。
            清国当年还有一个迷思,或者说神话,是说洋人离不开茶叶,一但买不到茶叶,喝不上茶叶,他们会便秘致死。大家伙别笑哦,当年清国人都信,林则徐那么有把握禁烟,其中的一个依据,就是这个。
            这神话最初怎么产生的,没人知道。本神探估计啊,就是当年清国人看到了,夷商一听官府说要停止通商,就服软。说是说茶叶里掺泥土,吵闹归吵闹,最后还是照买不误。那说明这洋夷,需要茶叶,那是生活必需品啊。联想到藏人,蒙古人那些肉食为主的,那不都得喝茶吃茶叶么?他们那里不产蔬菜嘛。今天的说法,叫补偿维生素。反正就是吃肉食的,如果缺了茶叶,那就得完完。有些有见识的清国人,就推理出了这么个结论。清国人不知道,英国夷人,还真不是藏人,英国市场上,瓜果蔬菜,那都不缺乏哦。
            乡亲们,别看后来西方帝国主义欺压清国,而且越来横行霸道的,那当初,那帮子夷商,还真被收拾的够呛,嘿嘿。
            当地官府不管,怎么办?上访吧那就。最早上访的,是在广州的一个东印度公司大班,名叫洪任辉James Flint。这老兄还真挺有毅力和勇气的。自己学会了汉语不说,而且啊,开了条七十吨的小船成功号,一路行贿,就这么着走海路从广州上北京告御状去了。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7 15:55
    TOP Posted: 01-23 18:29 #124樓 引用 | 點評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3(s) x2 s.9, 12-17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