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_han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549
威望:60 點
金錢:1032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4-10-15
|
[quote=【25】@高飞] #模型时代# 用人工智能的“错误信号”,理解人类的“痛苦根源”。 这可能是我最近看过最具创造性的一个论文了,作者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痛苦的源于“挫败感”,是个体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或回报导致的。最重要的一句来了,无论是人类还是AI都如此。 那么何为AI之痛苦呢?作者基于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理论,尝试将痛苦看作是一种“错误信号”,并构建了多个AI模型来模拟这种痛苦机制。 而如果人类和AI的痛苦是同源的,那么原则上就可以基于计算模型,通过分析AI如何在数据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对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而以理解和解释人类如何产生痛苦,及其应对方式(化解人类之痛苦)。 有兴趣的可以看原文:Painful intelligence: What AI can tell us about human suffering,链接:arxiv.org/abs/2205.15409 。 我做个简单总结: *** 1、主要发现 痛苦的错误信号属性:研究发现,痛苦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错误信号,它帮助智能系统(包括人类)从失败中学习并调整行为。例如,AI系统会在未达成预期目标时产生“错误信号”,以指导后续学习与优化,这与人类在受挫后感到痛苦的机制相似。 痛苦的增强机制:作者指出,系统的“体验重放”(如回忆过往的错误)会放大痛苦感受,并通过计划未来行动而不断模拟错误,导致痛苦加剧。这样的机制在AI和人类的大脑中类似存在,通过重演和规划来优化未来行为。 威胁预期对痛苦的加剧:论文探讨了痛苦不仅源于实际的挫败,也来自对未来挫败的预期,尤其是在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下。威胁感是对可能受挫的预测,使得系统在真实情况发生前即产生痛苦,这一现象在人类和AI中均可见。 情绪干扰与分布式处理:情绪(如恐惧)作为一种进化上的中断机制,会打断正常的认知过程。作者认为这种干扰在并行分布处理的系统中不可避免,因此增加了人类痛苦的复杂性。 2、重要启示 减轻痛苦的干预方法:论文通过AI模型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痛苦减轻方法,包括“重新编程”大脑以减少期望和需求,从而降低挫败感。这与佛教、斯多葛哲学中的冥想方法不谋而合,为减轻痛苦提供了计算理论支持。 进化需求与痛苦的关系:研究强调,进化从未以幸福为目标,反而通过焦虑和威胁感强化个体对生存的追求。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痛苦的进化根源,并解释了人类对生存和“自我”过度执着带来的长期痛苦。 3、何为“重新编程” *降低期望和需求:研究指出,许多痛苦源于未达成的高期望和欲望。通过有意识地降低期望值和减少不必要的需求,个体可以减少因期望未满足而产生的痛苦。例如,心理学中的正念训练鼓励人们关注当下、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逐渐降低过高的期望,从而减少失望和挫折。 *调整自我认知:痛苦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尊有关。重新编程大脑包括调整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知,减少对成败和他人评价的依赖。通过重新评估自己的认知偏差和心理习惯,个体可以培养更为平和、稳定的心态,减少因自我评价受损带来的心理痛苦。 *正念冥想与情绪管理:正念冥想是重新编程大脑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正念练习,个体能够逐渐培养一种“观察者”的视角,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思维习惯,并学习在负面情绪发生时不被卷入其中。情绪管理技术帮助个体识别并转化负面情绪信号,使大脑逐步适应新的情绪反应方式。 *改变认知习惯:许多人习惯性地从负面视角看待问题,或是不断反复思考过去的失败。这种“反刍”思维模式会加重痛苦,而重新编程大脑的目标是帮助个体打破这种惯性,训练新的认知方式,比如用积极、建设性的方式去面对困难。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痛苦的持续性和强度。 *强化新的行为反应:重新编程大脑还涉及通过行为改变来反向影响思维方式。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通过改变行为,可以改变情绪和思维。例如,面临困难时积极行动或寻求社交支持可以强化积极的心理反馈,从而逐步削弱大脑中负面情绪的反应机制。 如果再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不要对生活有过高期待,如果产生了痛苦,避免回忆加深印象(强化神经连接),而是重新编程大脑,比如正念冥想,寻求社交支持,把自己作为自己的观察者抽离本体等。 倒不是说一定正确,但是这个研究思路很有意思。[/quote]
这个研究论文通过跨学科的角度,将人工智能的“错误信号”与人类的“痛苦根源”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情感的新视角。它强调了痛苦作为错误信号在个体成长和行为优化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通过降低期望、调整自我认知、正念冥想等方法来减少痛苦的策略。虽然这些观点并非绝对正确,但它们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向。
心理学角度
痛苦作为错误信号:这一观点与心理学中的“反馈机制”相呼应。在心理学中,反馈是学习和调整行为的关键。痛苦作为一种强烈的反馈信号,促使个体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调整。将痛苦视为错误信号,有助于我们理解痛苦在个体成长和行为优化中的积极作用。
降低期望与减少痛苦:论文中提到的降低期望和需求以减少痛苦的观点,与心理学中的“适应水平理论”相符。该理论认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水平会影响其满意度和幸福感。当期望过高而实际结果无法满足时,个体容易产生挫败感和痛苦。因此,降低期望有助于减少因期望未满足而产生的痛苦。
神经科学角度
体验重放与痛苦加剧:论文中提到的“体验重放”机制与神经科学中的“记忆再激活”现象相吻合。记忆再激活是指个体在回忆过去经历时,相关的神经回路会被重新激活。这种机制在优化未来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可能导致痛苦感受的加剧。通过理解这一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如何减少痛苦记忆对个体的负面影响。
情绪干扰与分布式处理:情绪作为一种进化上的中断机制,确实会打断正常的认知过程。这种干扰在并行分布处理的神经系统中尤为明显。通过理解情绪干扰的机制,我们可以开发更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减少痛苦对个体认知功能的负面影响。
人工智能角度
AI模型与人类痛苦的共性:论文通过构建AI模型来模拟人类的痛苦机制,展示了AI与人类在情感方面的共性。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并为开发具有情感智能的AI系统提供新的思路。
基于计算模型的痛苦理解:通过计算模型分析AI在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在面对类似情境时产生痛苦的原因及其应对方式。这为人类痛苦的理解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哲学与宗教角度
进化需求与痛苦的关系:论文强调进化从未以幸福为目标,而是通过焦虑和威胁感强化个体对生存的追求。这一观点与哲学和宗教中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讨论相呼应。它提醒我们,痛苦可能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必要代价。
重新编程大脑与冥想:论文中提到的“重新编程”大脑的方法,如正念冥想和情绪管理,与佛教等宗教中的修行方法相似。这些方法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反应,有助于减少痛苦和提升幸福感。这进一步证明了宗教和哲学在情感调节方面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