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大二线城市(含所谓“新一线城市”)的房产、车牌等资产价格都开始下跌,甚至是暴跌。很多人都有些莫名其妙——一些经济也算发达的省份,资产价格怎么也兜不住了。
其实这并没什么奇怪的。
全世界的大城市要发展,必然要对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如,人才、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等)进行虹吸。房产、车牌这类生活资源的价格,也主要靠不断增加、涌入的外来人口支撑。当增量还行时,虹吸带来的矛盾可以缓解,毕竟这种背景下大家都能拿到好处,问题无非在于拿多拿少而已。可当增量不足时,小地方就要反抗大城市的虹吸了。
对于真正的一线城市来说,它能虹吸全国,本就意味着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例如政治优势、地理优势、产业圈优势等等。
相比之下,那些核心竞争力没那么强的二线城市(含新一线),资源离开速度必将更快,下行也会更明显:
在它们之上,优质资源会更多的向上头的北上深收缩;
在它们之下,三四线城市则使尽浑身解数,正试图夺回那些被虹吸的资源、人才。就后一点来说,许多小地方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如今的生产、生活设施已经不那么落后,有的甚至比这些二线城市更早觉醒,放弃了炒房卖地的旧发展思路,开始认真通过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吸引资源和人口回流。
虽然这些小地方竞争不过有不可替代优势的核心一线城市,但相比优势不那么明显的二线城市,还是能拉来一些资源的;
在二线城市感到压力的个人,也更容易回到三四线及以下,因为二线城市的机会并不比三四线以下多太多。由此,这必然会加剧二线城市这一层级的资源、人口流失。
二线之中,在这种趋势下最先暴雷的,当然就是那些高速增长期就没有抓住机遇,导致产业拉胯的城市。
例如某个产业薄弱,又遭遇房市暴雷,以至于远洋捕捞最为积极的中部某市。
如果这类城市又不幸处在核心一线周边,资源更是会被快速虹吸,让下行更快暴露。例如,北方几个著名的护城河省会……
其次,便是虽然有一定产业基础,但由于规划、预判水平差,导致前些年埋雷太多的城市。
例如,一些在高速发展期通过上杠杆搞基建,透支未来太狠的地方。
再如,本地支柱产业被新技术冲击的地方。典型案例便是东北某市、华中某市、华南某市等没有抓住新能源车机遇的传统油车大市,这两年的经济都出现了很不妙的势头。
总之,国家鼓励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在于,人才和资源本就容易向资源汇集处集中。但矛盾是,哪怕以中国的人口规模,以及如今的经济、科技水平,也就只能勉强支撑起几个核心一线城市(的资产价格),而这些核心一线以外的城市,是没有资格和能力维护、守住、消化高耸的资产价格泡沫的。
大家都希望雨露均沾,但经济周期和经济规律终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饥荒来临的时候,原来吃肉的都要节衣缩食、化解风险,更何况那些高速发展期都只能跟着喝汤的。
从资源正在离开的二线城市,到或努力吸引资源延缓衰败,或无能为力坐等消亡的二线以下城市,都无力阻挡强者愈强的趋势。
哪怕少数市场主体在成本压力下从发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终究也只是虹吸时代的个别异数,改变不了大趋势。
有些在过往偷了懒、图了快,因而率先现出原形的地方,不过是这一趋势的序章罢了。随着时间流逝,情况必然会进一步……
对这些地方的资产价格,必然不能报幻想。
赞(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