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企业补税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
以至于今天开始安抚市场情绪:
是个别现象。1、地方财政困难
这个不用说了,因为房地产下行,加上产业链转移,地方现在都在过紧日子,财政比较紧张。
不止是查税,这些年的非税收入都创了新高。
大家比较担心,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有过一次先例:
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之后,地方财政出现困难,出现了三乱现象:
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给地方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央地博弈的手段,为了让国家想办法给地方解决财源。
最后,加入WTO,放开土地财政,地方从此滋润了20多年。
如今,贸易摩擦,房地产下行,地方债务高企,又面临困难了。
这次怎么办?
2、倒查是否合法合理
倒查30年的消息一出,网上争议主要有两个层面:
1)是否合法?当地回应是按照程序正常追缴,不要误读。
既然是按照程序的正常追缴,那么法律方面没有问题。
2)是否合理?被倒查的企业,据说因为补税,现在已经开始停产和裁员,估计离倒闭也不远了。
这对于经济和就业当然不是好事。
即便倒查没有程序问题:
是不是也不要太影响经营。
如果因为补税到倒闭,有点杀鸡取卵了。
最好可以缓缴,或者分期补缴,让企业活下去,才是最优解。
这应该是共识才对。
3、真正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地方财政困难,到底怎么解决?
现有的办法都受影响:
土地财政,企业和消费税收、发债也被约束、转移支付也紧张。
补救的办法都有副作用:
罚没、罚款、倒查,不能用的太频繁,否则伤害经济根本。
其实,怎么解决,国家已经说过几次了:
正在谋划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
其中,涉及到地方最重要的就是:
财税体制改革。
所谓的财税体制改革,一句话概括就是:
4、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重新匹配
这是什么意思?
地方的事权很多,治理当地,发展经济,看各个部门的设置,就知道事情不少。
分税制后,财权是下放的,放手让地方之间竞争,但造成了地方债务的激增。
从2018年开始,国地税合并,然后土地收入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再之后是规范和约束地方发债。
地方的财权开始上收。
财权上收,事权反而增加了,财政当然要吃紧,只能给自己找钱,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也出来了。
怎么办呢?
只能重新匹配财权和事权:
财权上地方多分一点,事权上国家多承担一些。
目前可以看出来的就是:
一些中央税可以变成和地方共享,共享税可以多分一点给地方,国家这块靠发国债。
事权上地方少承担一些,一冗余的部门可以合并或者精简,最近就看到北海取消综合执法管理局了。
一增一减,地方就轻松多了。
不用花时间给自己找钱,自然可以全力服务和发展经济,大的杠杆让国家去背就好了。
下个月三中,财税改革就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让罚款来的更猛烈些吧。
防水图:
插入了一张女友的
赞(118)